金银滩,吟唱着一首经久不衰的赞歌。
翻开党的百年岁月历程,我们静心凝望:那镌刻着国家荣光和民族自豪的金银滩草原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,在上万个日夜,无数科学家,走过了多少坎坷和荆棘,品尝了多少艰难和血泪,才让中华民族在这里挺起脊梁。
5月20日,在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, 追寻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红色故事会 走进青海海北 活动,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举办,广大党员干部群众,共同追忆过去那段艰苦奋斗、激情燃烧的岁月,领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的辉煌过去,感悟 两弹一星 精神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精神血脉。
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,背靠祁连山、怀拥青海湖,这里有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、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、世界十大绝美花海之一的 百里油菜花海 和湿地、雪山、沙漠、峡谷、林海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,是青海的 生态百科全书 。
同 生态 一样瞩目的是,这里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,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的 两弹一星 精神,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 中国精神 的重要支撑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树起了不朽精神丰碑。
下午2时30分, 在那遥远的地方,有位好姑娘 歌声响起,在众人的期待中,属于金银滩的红色故事开始上演。
随着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缓缓结束,演员扮演的女大学生和陈老、杨老不期而遇。他们从不同的地方出发,却向着同一个地方奔赴而来,两位老人是原221厂退休职工,他们回老家来看看。
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陈老的声音落下,音诗画节目《致敬221》的演员上台,大屏幕上一个个原221厂职工,或激情或怅然,道出了他们对金银滩乃至青海的无限眷恋,在演员们激昂的演讲中,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。
1958年,为了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,世代居住在金银滩的1700多户农牧民仅用了10天时间,便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。新的安置点,最远的有500多公里,他们赶着牛羊,驮着帐篷,踏过草原,跨过河流,翻越高山,经历了一场历经磨难的迁移。
话剧片段《迁徙》,讲述了金银滩达玉部落的牧民,为了祖国需要,搬离家园的故事。即将搬迁前夕,海北州第一任州长夏茸尕布,抱着年迈的母亲痛哭出声: 阿妈,我对不起你。 台下的观众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。
1958年7月,中央批准了研制原子弹的选址报告,正式选定在了金银滩草原。不久之后,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儿女奔赴这里,共同开创新中国的伟大事业。
舞蹈《三顶帐篷》生动展现了221基地初建史。那时不少大学生毕业后,走出舒适的校园,来到高寒的西北草原,寒风夹杂着砂石,重重打在脸上的感觉被刻在众人心里,带着防寒 四大件 :棉帽、棉大衣、大头鞋和牛毛毡,为了伟大的梦想,在高原上度过了一年又一年
当天的红色故事会以歌舞、话剧、朗诵、情景剧、微党课等多种形式呈现,现场泪水与掌声交织。一段段唱词,一幕幕情景再现,鲜活的场景、亲切的对话,带领观众揭开 221 的神秘面纱,悉心聆听为祖国伟大事业奉献一生的一代创业者毕生的抱负与追求,并在其中找寻力量源泉,向着新征程整装出发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。当节目《许身国威壮山河》情景讲述 两弹 元勋邓稼先的事迹时,正在看直播的网友小小妮子留言道: 老一辈的科学家,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,远离家人朋友,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高原。作为当代青年,我们正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来引导,争做祖国和人民的守护者。
记者见到 两弹一星 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教师、《致敬221》表演者马晓燕时,她正在后台帮其他演员准备道具,作为学院教师,马晓燕讲得最多的还是 221 的故事。从2019年进入学院,她的初心始终没有变过,那就是要讲好红色故事,这一次的表演,更是让她坚定了这份初心。
《夜空中最亮的星》讲述了 两弹 元勋钱学森的事迹,钱学森和父亲的对话,讲述了一代伟人的英勇抉择。钱学森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却鲜为人知,直到他逝世后,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。
祖国不会忘记,不会忘记我。 随着歌声的淡出,整场红色故事文艺演出落下帷幕,为了让整场演出更加深入,主办方还邀请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二级巡视员、研究员李红喜等专家学者,对整场红色故事进行了点评。
正如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、 两新 工委书记朱治国点评,这场活动既是一堂精品党课,使大家受到了党性教育;也是一场文化盛宴,让大家受到了艺术熏陶;更是一盘精神大餐,让大家受到了灵魂洗礼。
活动在演员和观众,挥着国旗同唱《走向复兴》中达到高潮。
和同事们走出会场后,海北州委党校教师高婷忍不住率先谈起了自己的感受: 每一幕都让人影响深刻,最打动我的是演员们精彩的表演,通过他们的表演,邓稼先、郭永怀等元勋的事迹更加生动了,也让人更加深受教育。
初夏的金银滩,清风徐来。今天的 221 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先辈们创造出来的 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 的 两弹一星 精神,一直激励着新一代的 221人 ,勇创美好家园。(丁玉梅)
短评
让 两弹一星 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
昨日, 追寻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红色故事会 走进青海海北 活动在海北金银滩草原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举办。红色是最鲜亮的色彩,精神是最宝贵的财富。伟大的精神穿越时空、触及心灵,伟大的精神见证初心、砥砺使命。几十年来,青海作为 两弹一星 精神的诞生地,在不同时期都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传承、弘扬 两弹一星 的光荣使命。青海各族儿女把 两弹一星 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转化成了开发建设新青海的不竭动力。
人无精神不立,国无精神不强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 两弹一星 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,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。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,他们 人间蒸发 ,只为家国安危。历史不会忘记他们,人民不会忘记他们, 两弹一星 精神厚植在人民群众心里,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深怀爱国之情、砥砺强国之志、力践报国之行,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。
一寸山河一寸血,一抔热土一抔魂。20世纪50年代, 两弹一星 的开拓者们在青海的戈壁滩上,风餐露宿、日夜奋战,刻苦钻研、艰苦探索,以惊人的革命毅力、百折不饶的崇高精神,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的原子弹、氢弹、导弹,谱写了共和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、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。如今,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应该忘记负重前行的先烈们,应继续传承和弘扬 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 的 两弹一星 精神。这种崇高的精神,是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突出体现,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,我们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、青春之国家、青春之民族,保持锐意进取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,脚踏实地、苦干实干,让 两弹一星 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。
百年筚路蓝缕,百年接续奋斗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爱党爱国、苦干实干,奋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为实现 十四五 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。(雷欣钰)
点评
接受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
省委组织部副部长、省委 两新 工委书记、省委党史学教办副主任朱治国
红色是最鲜亮的色彩,精神是最宝贵的财富。今天,追寻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红色故事会 走进青海、走进海北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精神血脉,汲取奋进力量,激励我们坚守初心、担当使命、接续奋斗。今天的活动既是一堂精品党课,也是一场文化盛宴,更是一盘精神大餐。
红色故事会 循着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结形成的精神谱系,利用革命精神诞育地的丰厚红色资源,开展宣讲活动,讲述 两弹 研制中的红色故事,主题鲜明、特色鲜亮、内容鲜活,使我们在回顾党的光辉历史中,接受红色教育,传承革命精神,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、有活力。
宣讲活动用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和场景,形象演绎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,生动诠释 两弹一星 精神的价值内核和丰富内涵,热情讴歌党的丰功伟绩,深刻解读千秋伟业的红色密码,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。宣讲活动用朗诵、情景剧、歌舞、音画诗、话剧等多种表现形式,将党史故事化、故事形象化,增强艺术感染力,引发强烈共鸣。演出人员精益求精,追求卓越、追求完美,角色意识很强,富有表现力,人物塑造栩栩如生、活灵活现,情感表达自然流畅、充满力量。
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
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二级巡视员、研究员李红喜
在建党一百周年,举办 追寻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红色故事会 走进青海海北 活动,意义重大。
两弹一星 精神,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代表,正产生、形成于青海这片热土。在迎接建党100周年,全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时刻,举办以宣传、传承、弘扬 两弹一星 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,正当其时,十分必要。这是青海省委组织部、省委党史研究室、海北州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充分表现,也是深入党史学习教育方式的又一创新,这也说明了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、红旗出版社对革命精神的一次传扬。
这是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。 红色故事会 以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来诠释、宣传 两弹一星 精神,这在形式上是一次创新。以文艺方式来进行革命精神的诠释、宣传和传承,是举革命精神之旗、立革命精神之柱、建革命精神家园的有力实践。这次举办单位,既有青海省的,也有浙江省的,这也充分说明了 两弹一星 精神中的 大力协同,勇攀高峰 精神的践行。
来自各单位的艺术表演者,充分形象地反映了钱学森、郭永怀等科学家的精神风貌,艺术地诠释了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力协同、勇攀高峰的 两弹一星 精神。